反诈“国家队”推出七大反诈利器

近年来,公安部会同工信部、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,综合采取多种防范措施,最大限度预防案件发生、减少群众财产损失,联合推出了国家反诈中心APP、96110预警劝阻专线、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、全国移动电话卡“一证通查”、云闪付APP“一键查卡”、反诈名片、全国互联网账号“一证通查2.0”等七大反诈利器,为人民群众构筑了一道防诈反诈的“防火墙”。

七大反诈利器:: 1.国家反诈中心APP是一款官方手机防骗保护软件,自上线以来,累计受理群众举报线索2323万条,向群众预警3.1亿次,在防范诈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2.96110预警劝阻专线是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号码,专门用于预警劝阻、防骗咨询和涉诈举报等工作,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公安机关开通了该专线。3.工信部联合公安部推出了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,实现了对潜在涉诈受害用户的短信实时预警。4.全国移动电话卡“一证通查”,工信部推出全国移动电话卡“一证通查”服务。5.人民银行指导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推出“一键查卡”服务,向人民群众提供银行卡信息查询服务。6.公安部、工信部联合组织中国联通、中国电信、中国移动推出了“反诈名片”,对各级公安机关的反诈预警劝阻电话号码进行标记和来电提醒。7.全国互联网账号 “一证通查2.0”是在全国移动电话卡“一证通查”服务的基础上,联合互联网企业和电信企业推出的全国互联网账号便民查询服务。

微信“百万保障”功能会自动扣费吗?

7月14日,香水镇禹某某报警称:其接到一陌生电话,称其在微信开通了“百万保障平台”,每月会从其账户上扣除2000元,现需要取消“百万保障”,禹某某在对方的诱导下加入了QQ 群,接着,在QQ群中一位自称“客服”的指示操作下,下载了一款名为“TODESK”的APP,并让禹某某登录中国农业银行手机APP,晒出转账余额截图,在对方的引诱下,禹某某向其转账后被骗11.1万元。

微信支付“百万保障”由财付通与中国人保财险PICC联合承保,用于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。此项保障默认开通,只要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期间,发生账户被他人盗用而导致资金损失的情况,均可申请赔付,此项功能免费。

诈骗手法解析:1.致电用户,谎称自己是“微信客服、银行、保险工作人员”,声称用户开通了“百万保障”需要取消,或者微信支付“百万保障”现已到期,需要续保,引导其点开微信“百万保障”页面;2.指导用户打开自己微信支付“百万保障”页面,以用户查到的微信页面为依据,谎称受害人已经购买微信百万保障,每月要扣费数千元,引发受害人恐慌;3.不法分子告诉受害人,可以将微信绑定的银行卡中的存款转出,避免微信扣款,同时引导受害人下载各类软件;4.诱导受害人转账,或者利用受害人下载的软件,窃取受害人银行卡号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,将受害人卡中资金转走。

警惕刷单诈骗!

近日,昆明一大学生小婷在宿舍接到一个陌生电话,对方称可以在短视频平台上做兼职,动动手指点赞就能返。心动的小婷随后添加了对方的微信,点击对方发来的两个网址下载了一个陌生APP。在该平台上对方将小婷拉入一个交流群,又发了一个网址让她去打榜。接着平台客服将银行账户发给小婷,让她按照要求操作。小婷随后试了几单都没问题,直到转了一笔500元后,对方说她操作错误,没有按照要求操作,让她接着转账。小婷信以为真,又转了6700元,却发现平台一直提示操作错误,让继续转账,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,损失7200元。

诈骗手法解析:1.给点甜头。通常骗子会在QQ群、微信群、支付宝群等各种群聊中先发一些红包,让大家产生兴趣,或是针对想要找兼职赚钱的群体,发布可以赚钱的广告;2.博取信任。如果只是单纯的红包可能并不能让人们真的上钩,为了一步步展开骗局,骗子会先给出一些小的任务,如给一些账号点赞、点关注,以此获取佣金返利,人们发现真的拿到钱了,才会相信确实有好事降临。 3.下载APP。当骗子看到你已经逐渐走进圈套,便以大投资大返利引诱你下载他们提供的APP。“刷单诈骗”则是打着刷单的名号,看似是做兼职,实则一步步将你拉入无底的深渊。

小心AI诈骗!

近日,小李的大学同学通过QQ跟她借钱。对方打过来一段四五秒的视频电话,小李看到确实是本人,便放心转账3000元。然而,她在第二次转账时感觉异常,便再次拨通对方电话,这才得知同学的账号被盗,遂报案。警方判断,那段视频很有可能是被人换了脸。

郭先生的好友突然通过微信视频联系他,自己的朋友在外地竞标,需要430万保证金,且需要公对公账户过账,想要借郭先生公司的账户走账。基于对好友的信任,加上已经视频聊天核实了身份,郭先生没有核实钱款是否到账,就分两笔把430万转到了好友朋友的银行卡上。郭先生拨打好友电话,才知道被骗。骗子通过智能AI换脸和拟声技术,佯装好友对他实施了诈骗。

如何防范::1.多重验证,确认身份。网络转账前要通过电话等多种沟通渠道核验对方身份,一旦发现风险,及时报警求助。2.保护信息,避免诱惑。不轻易提供人脸、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,不过度公开或分享动图、视频等。3.提高安全防范意识。公检法没有安全账户,警察不会网上办案。

警惕“培训”贷

即将步入大学的杨云琢磨着寻找一份副业,偶然间浏览到一个微信公众号推荐的原画课程,她被“可以兼职”“先学后付”的条件吸引,添加了课程负责人的微信,并参加了当天的直播公开课,公开课上介绍了很多原画创作的不同风格和当天报名的优惠活动,她动心了。但杨云无力承担高额的“学费”,在培训机构的游说下,杨云选择了12期分期付。手续办好后,对方向她发来了4份文件:《委托扣款授权书》《代扣授权书》《借款合同》和《委托担保合同》,这时她才发现,原来办理的学费分期付,就是贷款。参与了一个月的课程学习后,杨云觉得,“课程质量并不好,大多是作品评析”。她想退掉余下的课程费,却遭到了拒绝。

如何防范::1.树立理性消费观,在自己的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消费,不盲目攀比。2.掌握基本金融贷款知识,提高对不良借贷的防范意识,谨防落入校园贷陷阱。如果不幸落入不良网贷陷阱,同学们应及时向学校报告有关情况,并寻求公安部门帮助。

尽管“先学后付”的模式已经广泛存在于教育行业,但由于教育机构需要借助第三方金融机构、贷款公司等平台实现“先学后付”,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需要警惕。中国消费者协会与共青团中央发布消费警示,提醒广大青年学生消费者,理性考虑超前消费,审慎选择贷款机构,避免陷入不良“校园贷”陷阱。

警惕助学金诈骗

某高校大学生接到自称是本校老师的电话,这一“老师”声称该生符合奖学金申领要求,并准确报出该名同学的姓名、学号等个人信息,又向该同学发送所谓的申请材料填写链接。该同学信以为真,在链接网址中填写了自己的银行卡号、密码等信息,随即被银行通知卡内扣款,才意识到自己被骗。 某大一新生接到自称是教育局工作人员的电话,电话中说,该同学银行卡异常,助学金无法转入,需要先将卡内存款转出至指定账户才能恢复正常,事后会将存款与助学金一并发还。该同学便按照对方指令将卡内余额转至对方账户,之后却迟迟等不到对方退还款项,再次拨打“教育局工作人员”的电话时发现是空号,才意识到自己遭遇诈骗。

防诈攻略:1. 保护好个人信息,妥善处理填写有个人信息的单据票证,身份证复印件表明用途。2.警惕转账或索要重要信息,奖助学金发放等官方行为都有官方通知渠道与规定程序,不会通过电话、短信、微信等方式联系个人要求提供信息。3.遇到突发情况先核实。4. 拒绝对方操作指令,凡是对方要求回复信息、提供银行卡信息与验证码的概不理睬,凡是对方发送的链接、程序拒不点击,凡是对方要求转账的绝不操作。

小心游戏交易诈骗

小王接触了一款游戏后为之着迷,并投入了两千余元购置游戏装备。等到游戏装备交易冷却期过了之后,他想通过网络交易将游戏装备以原价格卖出。在各大平台和游戏群里面苦苦寻找买家良久后,有一男子通过QQ联系到了他。上来对方直接询问价格,小王按心理价位报出。随后对方提出通过某平台私密交易,小王提供给对方私密交易链接,对方却说无法打开。此时的小王急着想出售游戏装备提现,随后答应对方提出的微信或支付宝交易申请,却不知掉入了对方的圈套。在交易过程中,对方给小王展示了银行卡余额表明自己有能力购买,并打来视频通话,想监督小王的交易过程。小王信以为真,匆匆忙忙点了确定交易申请之后,对方迅速挂断电话并拉黑好友,脱身离去。反应过来的小王迅速报警,却难以追回他的财产损失。

防诈攻略: 1.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游戏账号密码告诉他人,尤其是对方要求提供验证码时务必格外小心!2.游戏交易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,私下交易不仅容易造成游戏装备、游戏账号的损失,而且可能造成经济损失。

“杯子快递”诈骗套路大揭秘

林女士收到一个附有二维码的杯子快递,上面写着“xx百亿补贴活动”,她没多想就扫了二维码,添加了一位陌生好友。对方拉她加入一个群聊,按照要求浏览店铺刷单转账做了2单任务后,她觉得收益不错且当时就能提现,于是便放松了警惕,但转账13万余元后,客服以操作失误为由,让她再转7万元才能提现,在客服的哄骗下,林女士连续转账,总共被骗20万余元。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到受害人的相关信息:姓名、手机号、收货地址等,并邮寄带有二维码的水杯。用邮寄的方式广撒网,只要扫描了杯子上的二维码就可能落入诈骗分子设下的圈套。

诈骗手法解析: 1.加好友送“福利”,自称“客服人员”的QQ、微信会主动来‘添加好友’,通过私聊给受害人派发任务,开始会有小福利,刷单几百块返现几十块,任务完成即可领取红包让受害人先尝点甜头;2.放长线钓大鱼,受害人彻底放下戒备后便被引诱下载软件、充值垫付,完成佣金更高的兼职任务,一步步走进刷单诈骗的陷阱。3.卷款跑路。

“共享屏幕”,其实是共享了你的钱包!

“共享屏幕”诈骗是一种新型的电信网络诈骗。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电脑或移动设备,比如手机之间共用一个屏幕。当两部手机之间开启“共享屏幕”功能时,操作其中一部手机,另一部手机会呈现出一模一样的屏幕效果。“共享屏幕”功能多用于远程会议、文件共享等方面。近日,上海市民张女士就遭遇了这种骗局,在陌生电话的诱导下,她下载了所谓的"共享屏幕"软件,账户内160多万元的存款险些被骗走。张女士说,当天突然接到自称是某贷款软件客服的FaceTime电话,告诉她身份信息可能被冒用,导致了不良征信。张女士打开了对方提供的网址,又按对方要求,下载了一个社交软件,并进行屏幕共享。而当她输入验证码时,发现竟然是转账操作。

诈骗手法解析: 1.伪装身份,诈骗分子通常会冒充公检法和各种平台的客服,利用获取的个人信息,编造理由,赢得事主信任。2,引导下载软件,在取得事主信任之后,诈骗分子会引导事主下载具有共享屏幕功能的会议软件。3.实施诈骗,诈骗分子会以指导操作等各种理由,要求事主开启“共享屏幕”功能,进而获取银行账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实施诈骗。

冒充快递员诈骗又出新手段!

市民李某在外办事,突然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快递员的电话,对方在得知李某不在家后,称其有一个货到付款的快递需要签收,并准确说出了李某家里的门牌号码。然后以其不在家为由发来一张收款的二维码,让李某扫码付款。李某以为是妻子买的东西填的自己的手机号,也就没有多想,由于还要开会,就按照对方的要求,把钱转了过去。下班后,李某询问妻子购买了什么物品,妻子却说自己什么也没有购买。李某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,立刻报警。

诈骗手法解析: 1.非法获取业主信息,假冒快递员,寻找作案目标。骗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业主信息,然后会打电话询问业主是否在家,选择作案目标,并决定是否继续实施诈骗。2.谎称有快递需要签收。在确认业主不在家后,快递员谎称有快递需要货到付款,并准确告知业主的家庭住址信息,骗取业主信任。3.发送收款二维码,实施诈骗。随后骗子会发送收款二维码,并以影响签收率为由,要求业主尽快付款,进而实施诈骗。